在人类的历史上,如何体现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恰好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问题,始终是国之大计,重中之重。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审议通过。在这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纲领性文件中,新生的共和国将妇幼健康列入其中,推广医药卫生,保护母婴生命及妇幼健康,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身体健康和教育良好的人口资源,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令人鼓舞的新气象。
这种新气象也极大的鼓舞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妇幼卫生专家杨崇瑞。1949年11月,她几经辗转,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带着开创新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激情,杨崇瑞目睹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缺医少药,妇幼健康基础条件极为薄弱的国家。
解放初期,中国大多数婴儿依然在家中由产婆接生,孕产妇和婴儿的存活率因缺乏现代医学卫生条件,而令人揪心。上世纪50年代初,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生孩子对妇女来说无异于走一趟鬼门关。婴儿的死亡率更是高达五分之一,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家庭,几乎家家都有婴幼儿夭折的苦痛记忆,这也是当时中国人人均寿命低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破伤风,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率也极高。
杨崇瑞曾经是世界卫生组织妇幼卫生的负责人之一,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专门接见了她,请她主持新中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局的工作。面对国情民情的现实,杨崇瑞主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推广新法接生,将现代妇产知识和技术引入中国,让“保生存”,提高母婴生命安全率,成为那个年代妇幼工作的第一个重心。
如今,许多亲历过历史的人们依然能够记得,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曾经承担过的特殊角色,这是杨崇瑞早在1929年就创办的中国首个助产学校的附属产院,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试点产院。
在那个年代被中国人记住的名字,还有一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作为新法接生的推广者,林大夫双手迎接了五万多名婴儿的降生,被人们称为“万婴之母”。正是这位特殊的母亲,终生未婚未育,却把一生完完全全献给了妇幼健康事业,成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在杨崇瑞和林巧稚等人的努力下,妇产医院这个新事物,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然而,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新中国,实现全民入院分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乡村和偏远地区,改造旧产婆,培训新法接生员,便成了当务之急。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概有60万名家庭接生员,新法接生逐渐普及。从1984年开始,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住院分娩,乡村的“接生婆”们,也逐渐转岗为妇幼保健员。到1990年和解放初相比,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了十七分之一,新生儿死亡率降低到了四分之一。母婴生命安全获得了大幅提升。
1979年,北大医院迎来了一位新院长,著名妇产科专家严仁英。上任后的第一项重大变革,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决定从临床改行,做当时还没有受到重视的妇幼保健。严仁英开创的围产保健,是从怀孕开始就要对母亲、胎儿以及新生儿进行的一系列保健措施,甚至包括婚前保健和孕前保健。这大大超越了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保胎”和“坐月子”,让妇幼健康工作开始进入更为系统全面的促发展的阶段。严仁英由此被尊称为中国“围产保健之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严仁英带领一批妇产科专家在北京市顺义县进行调研。历经三年,发现孕妇在妊娠期间缺乏叶酸,会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比例高达3.4‰,这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于是,严仁英提出了妇女增补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中美两国政府和相关专家的重视,启动了一个联合研究项目。这项研究发现,每日补充0.4毫克叶酸,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这成为孕妇叶酸增补剂量的全球唯一标准,并被世界五十多个国家采用。育龄妇女增补叶酸是中国医学对世界妇幼健康事业的杰出贡献,严仁英又被世人尊称为“叶酸之母”。
在人类社会中,繁衍是永恒的话题,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孕不育的研究领域,正在给更多受其困扰的中国家庭带来幸福感。开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成为妇幼事业的新挑战。1988年3月1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由著名妇产科专家张丽珠培育的,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成功降生。母婴平安健康优生优育,让人类繁衍传递又尽享天伦幸福,这是妇幼卫生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不容懈怠的长期任务。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启动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史称“降消”项目。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单项投入最大的妇幼保健项目。这一项目从中西部的1000个县,逐渐覆盖了中国三分之二的县。2009年起,项目演变为覆盖全国的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到2012年新生儿破伤风在中国被成功消除。到2018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接近百分之百,死亡率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八十二分之一,新生儿死亡率则下降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三分之一。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似乎永远在迎接新的挑战。2016年1月1日,随着中国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母婴安全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17年中国医疗保健机构,开始全面推行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以“绿、黄、橙、红、紫”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种轻重不同的风险级别,对孕产妇进行分级标识,分类管理,并严格落实高危专案管理。
截止2018年,全国已基本建立了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这是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迈向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的一次成功实践和阶段性胜利,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则是防治新生儿缺陷。作为造成婴儿死亡和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出生缺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为攻克这一难关,中国已经建立起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体系,并日益完善。婚前、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叶酸增补,优生检查等,这是一级预防。在孕期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等,这是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则是对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并对出生缺陷患儿进行治疗康复。与2007年相比,2017年出生缺陷导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一半多,部分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儿科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依然面临儿科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据2015年的统计,全国的儿科医生约为12万,而14岁以下的孩子却接近2.3亿,儿科医师短缺,儿童“看病难”一直是个困扰家庭和社会的问题。
2013年开始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全国29家省级儿童医院,组成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这一专科联盟。医生移动,病人不动,组建跨区域儿科联盟,让北京儿童医院京外患儿的门诊比例下降了约20%,也让不同地区的患儿家长对当地儿童医院产生了信任,避免了来京就诊的舟车劳顿。2017年6月1日,北京儿童医院正式设置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一起开启了守护儿童健康,领航全国儿科发展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时,儿科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小学科,全国只有不到10所儿童医院。70年来,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切实推进扩展儿童医疗服务资源以来,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经有2万多家综合医院开设了儿科诊室,也已经建成了228所儿童医院。儿科医师数量快速增长到23万名,儿科学也发展成为分支齐全的学科体系,儿童医疗供需矛盾明显缓解。
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同时,妇幼保健工作也在深入推进。从1992年开始,中国开始推行国际倡导的母乳喂养。
今天,早产已取代新生儿破伤风成为威胁新生儿生命的首要因素,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早产儿保健,由此成为当前保护母婴安全的重点。
2012年开始,中国已将改善儿童营养提升为国家战略,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守护孩子的健康,每一个健康的孩子都为国家的未来,增添一份精彩。
妇女健康工作也在加大安全与防护力度。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一直是妇女常见疾病普查活动的重点。截至2018年底,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21省实现了覆盖省内所有乡村地区。
新中国,走过70年的沧桑岁月,中国的妇女和儿童,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卫生健康服务。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70年来,妇幼健康的跨越式进步,正在为中华民族更长远发展的未来铺就最坚实的基础。